切忌進食腎病綜合症
適宜飲食:1.適宜適量優質動物蛋白;2.新鮮的蔬菜和水果3.高營養素的食物比較好
- 適宜食用的食物應該吃的理由食用建議
- 雞肉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品。在蛋白質食物的選擇上,儘量以魚、瘦肉、雞肉、牛奶為主。
- 橘子有利於高維生素的攝取。每日飲食中應添加新鮮蔬菜和水果。
- 水果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。作為補充飲食,可以在進餐期間充飢。
- 禁食迴避理由禁食勸告
- 蝦蝦是優質的蛋白質。易被人體吸收,口感好,是普通海鮮過敏性紫癜等過敏性疾病,紫癜性腎炎時懷疑異性蛋白過敏或有海鮮過敏史者應慎用,一般不需禁忌。
- 西瓜多食導致尿液過多也會加重腎臟負擔,此外,西瓜糖分在人體內的累積也是病因的潛在危機。容易加重腎臟負擔的食物不要吃,容易引發尿毒症。
- 青椒是富含膽固醇和脂肪的食物。患者腎臟病的患者也多伴有高脂血症,大量食用脂肪容易引起腎小球損傷,因此要減少脂肪的攝入。
腎病綜合徵的飲食和健康管理
1、腎病綜合徵的食療:
1)、淮麥粳米粥
配方:淮山藥100克,小麥100克,粳米5克。
做法:淮山藥(新鮮度)切小丁250克。如果沒有生山藥,就用粉碎機將干山藥磨成100目粉。將小麥、粳米洗淨,按常規粥法,麥米煮開花後,「將100克淮薯乾粉用水調薄,慢慢倒入粥鍋中,邊倒邊沿方向攪拌,再煮5分鐘即可。如山藥,山藥丁、麥、米按常規粥法製作,但一定要開水燒開後,再將小麥、粳米、山藥丁放入鍋中,攪拌均勻,直到米爛汁粘稠為止即可食用。每天2-3餐按分量食用。」
功效:養陰清熱止渴。
語:但脾肺虛寒,痰濕內盛者不宜食用。
2)、麥粳粥
配製:麥門冬50克,粳米150克。
製作方法:用洗淨的麥門冬用烤箱烘乾成100目粉(用量30克),鮮品洗淨切細備用(鮮品量50克),粳米放入砂鍋中,加足水煮常規粥法,待粥米開花後放入鮮麥門冬末,煮熟後即好。若使用米粉,則用水稀釋,待米熟時倒入粥中,邊橫向攪拌邊倒入,待煮沸後煮幾分鐘即可,每天加熱2-3份,即為主食。
功效: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,益腎生津。
語:現代研究表明,麥門冬具有降血糖的作用,並能促進胰島細胞的恢復。但脾胃虛寒腹瀉、痰飲及風寒咳嗽者忌用。
3)、地骨飯
配比:地骨皮1 5克,粳米300克,青蛙280克。
製作方法:將地骨皮洗淨,加水炒成濃汁備用;青蛙宰殺後,去皮、內臟,洗淨切塊備用;米正常煮熟做成米飯;平底鍋放油炒青蛙,倒入料酒,倒入地骨皮濃汁蒸熟,放入精鹽、味精、調料拌勻,放入粳米米飯上蒸熟5分鐘即可食用、米飯與青蛙混合作為主食,中晚飯熱着吃。
功效:滋陰清熱,補虛益損。
本飯有補虛清熱之功
4)、苦瓜燴瘦肉
配方:苦瓜1 50克,豬瘦肉1 0克,鹽,味精,菜籽油適量。
製作方法:將豬瘦肉洗淨去肥肉筋,切成賬片,拌入水鬼泥中拌勻,加微鹽碼味備用;苦瓜洗淨切薄皮,平底鍋放油肉片用油熟5度後下鍋,鍋內放少許油炒至苦瓜熟7度,放入微鹽,肉片下鍋翻炒,放入調料盛盤即可。
功效:養陰清熱,除煩止渴。
原話: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。燜豬肉
食譜:烏豆5 0克,瘦肉豬肉200克,精鹽少許。做法:烏冬豆洗淨後用溫水浸泡8小時,豬瘦肉切成蠶豆大小的顆粒。砂鍋洗淨,倒入烏冬面與豆水一起放入砂鍋,放入瘦肉粒,倒入少量料酒,武火燒開文火燉90分鐘,熟後即成,食用時放少許鹽、味精。
功效:補腎。用於補益糖尿病慢性腎炎。
5)、烏龜豬肚清湯
配方:烏龜1隻(1斤左右者),豬肚1隻(1斤左右者),精鹽少許。
製作方法:殺龜頭、殼肉分離內臟、腳爪,洗淨血水,切小塊備用;將豬肚洗淨去油,反覆用鹼、醋切乾淨,與龜肉一起放入砂鍋中,加適量水,放入少許料酒,武火燒開,文火燉勻,食用時加少許鹽、味精即可。早晚各服1次,2天內服,間隔1天後再服1劑,7天為1個療程。
【小於】p>功效:滋陰益氣,用於補益糖尿病、慢性腎炎。
2、腎病綜合徵吃什麼食物對身體有好處:
1)、常食易消化食物,如海鮮、牛肉、羊肉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、酒及所有發物等:五香大料、咖啡、香菜等;尤其陰虛患者如:舌紅、脈洪大、盜汗、大便干、血尿等症;而陽虛患者如:舌薄苔白、脈沉、體寒肢冷、便薄,可食熱性食物。
2)、應吃新鮮蔬菜和適量水果,喝適當的水;切忌吃任何輔食、藥物及易上火的食物,如辣椒、荔枝、巧克力等。尤其是陰虛內熱,如有舌紫、脈滯、胸悶、腹脹等淤血症的患者。
3)、尿毒症患者可保持大便,多吃含纖維食物。每天排便以二等三次為宜,不熬夜,節制性生活,注意休息、避免受涼。
3、腎病綜合徵不常吃哪些食物:
1)、水腫重者應忌鹽,限制蛋清食物量,少飲水;水腫不重,可攝入低鈉鹽;無浮腫不限制飲水或蛋清食物量;鏡下血尿者及應澆火者多飲水,多吃蘋果、糖、黑芝麻、木耳等營養降火食物。
2)、尿毒症高鉀血症者切忌食用高鉀食品:香蕉、柑橘、土豆、西紅柿、南瓜、茶葉、醬油、味精;血鉀低的患者則相反。
3)、血尿酸高者尤其避免食用動物內臟、海鮮、蟹蚌、啤酒、蘑菇類、豆類、菠菜。
(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詳情請諮詢醫生)